產業消息      
  專家說      
  創新與技術      
  廠區實證      
  產品櫃      
 
 
  產業動態
洛克威爾自動化運用 AI創新重塑生產模式 引領工業自主化未來
 
撰編:楊永翊採訪/許雯媛撰 最後更新時間:2025/3/27
    好友人數
 
 
專家
 
全球工業自動化與數位轉型領導品牌洛克威爾自動化27日舉辦「2025洛克威爾自動化大學」研討會,由洛克威爾自動化亞太區總裁 Scott Wooldridge 帶領,以「AI 創新顛覆傳統製造」為題深入剖析全球產業趨勢,並匯集各領域的專家與合作夥伴,憑藉豐富的實戰經驗,共同探討AI 時代下的製程優化及數位創新技術,攜手台灣產業率先布局工業自主化未來。
 


洛克威爾自動化亞太區總裁 Scott Wooldridge 發言時表示:「AI創新顛覆了傳統製造業的成長模式•當 AI技術整合至現有工作流程中,深度應用於控制層並建立自主學習的環境,工業自動化將邁向自主化的未來。同時,機器人與軟體定義自動化將為製造產業提升創造力、生產力和價值,開啟全新的想像。」

Scott Wooldridge說:「洛克威爾自動化是一家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美國企業,全球多處皆設有營運據點,長期專注於工業自動化領域。該公司深耕台灣已超過三十年,持續與在地製造產業合作,近幾年整個製造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動態挑戰,涵蓋全球供應鏈管理、關稅與運輸等問題,以及資安威脅對廠房營運的潛在衝擊。這些因素驅使製造商不只要在效率與成本控管上下功夫,更需要思考如何讓廠房與人員技能具備充分彈性,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過去許多業者在設計與部署產線時,通常將目標鎖定在生產力與成本效益,如提升管理績效、降低運輸成本並穩定品管。但隨著市場動盪和供應鏈多變,製造商必須投入更多考量,包括人員培訓與技術精進、廠房彈性度以及資安韌性。特別在新產品或生產線轉換需求頻繁的情況下,如果整個工廠只能針對單一品項生產,對業務成長與風險管控都相當不利。唯有讓員工擁有跨領域技能,並為產線提供更容易部署與調適的機制,才能在市場波動時及時換線、降低停擺風險。



在智慧製造蓬勃發展的趨勢中,除了工業自動化技術本身的升級,洛克威爾自動化也強調了更進一步的「自主化」(Autonomy)概念。隨著人工智慧(AI)與模擬(Simulation)等技術融入生產與維運環境,廠房正從傳統的自動化模式,逐漸邁向自主調適的目標。洛克威爾自動化過去幾年來積極擴展合作與併購,例如與微軟攜手運用其程式碼自動生成技術,協助開發人員更迅速並穩定地完成設計;同時也與輝達(NVIDIA)合作,在產品中導入邊緣運算、數位雙生模擬等技術,以實現在工業環境中快速且靈活部署 AI。

根據洛克威爾自動化對多家全球製造領導廠商的調查,多數企業在未來 12 個月內計畫導入 AI、AMR(自主移動機器人)以及協作機器人等新技術,並且有超過八成以上的業者已經或計畫採用 AI 與機器學習。該公司觀察到,相較於金融或醫療產業受到更多法規限制,工業領域有機會以更快步調嘗試這些技術,並率先嘗到數位轉型與自主化製造的果實。

另外,在過去十年間,洛克威爾自動化也透過多次併購提升自身 AI 與自動化能力,包含資安防護、顧問服務、模擬設計以及預測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等面向,協助製造業者加速落實「雲端優先」或「雲端原生」的應用,使生產流程能夠得到完整的資料管理能力。藉由模擬方式,工程師可在虛擬環境中測試機械設計、電氣圖與控制程式碼,不但能達到全面、即時的檢查,也省卻傳統反覆調整與布建的冗長週期。這意味著廠房在正式安裝前,就能在數位世界中演練與驗證不同生產條件的情境,並同步讓全球各地的團隊成員遠端協作。

落實之後,AI 更能嵌入每一個生產環節與元件,從驅動器(Drive)到控制器,再到雲端和邊緣運算平台,達到即時監控與校準。例如某個機台若偵測到電力使用效率不佳,系統就能即時通知或自動執行調整。未來工廠中,AMR 及自動台車等設備也會更常見,透過 AI 感測環境與動態規劃路徑,不需要大幅度改建便能安全工作,甚至自動前往充電區完成補給。許多新型裝置也支援「資料就緒」,一旦有新物料進入,系統能立即調整生產線設定,而不必大費周章地關閉產線重建配置。

Scott Wooldridge最後強調,今後的製造廠房不再只追求單點效率或單一環節自動化,而是要讓整個系統具備更高的彈性與自主能力。伴隨雲端運算、模擬分析、AI 與機器學習的成熟,企業能借由即時數據與演算法進行動態調整,讓產線迅速換線、預測維護需求、優化排程,並確保資訊安全。對於當前想在市場中取得先機的製造商而言,唯有從既有的自動化升級,進一步擁抱自主化的思維與技術,才能真正為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奠定穩固的基礎。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DS工業智造雲雜誌聲明 ]※

   
 
 
關於iDS工業製造雲雜誌  
   
智慧製造產業長期處於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導致好的產品與好的技術無法正確並有效地傳遞給行業相關業者與廠家,我們希望透過此一平台,建構一公平且快速的「訊息牆」,快速且專業的將對的資訊與設備傳遞給對的讀者。我們長期耕耘專業應用市場,深度了解應用市場狀況與需求、隨時掌握智慧製造產業與應用市場動態,進而促進產業與應用市場的多元化互動。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本網站不會向讀者收取任何舉凡仲介、手續等等費用,若有不肖人士向您收取費用,請您立即告知我們
 
關係媒體    
       
Copyright @ 2013 iDS工業智造雲雜誌